2019年智慧城市的趋势分析
发布时间 : 2018-12-25
城市人口急剧增长,机动车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,城市交通拥堵现象严重,加大出行时间成本。城市的大气污染、垃圾围城等生态环境问题,对市民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。信息泄露引发的安全漏洞,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。当前城市发展速度、规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,给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带来巨大压力。积极探索发展智慧城市,是解决城市病症痛点的有效途径。
智慧城市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出现,2009年在中国落地实施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,目前中国智慧城市正呈现启动的状态,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推动智慧城市步入实质性建设阶段。到2020年,中国将建成一批特色智慧城市,未来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,市场规模可期。
大数据信息整合,打破信息孤岛瓶颈
大数据信息整合,打破信息孤岛瓶颈
智慧城市建设有赖于大数据智慧引擎,通过构建深度覆盖的信息网络体系,使数据应用深入各个环节,利用物联网、云计算等技术手段,打破城市信息孤岛僵局,实现系统协同运作。
更多智能设施投入使用,服务场景多元化
第一,智能化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,为城市提供硬件支持,与软件应用相辅相成,共同决定智慧城市发展前景。如在能源供应系统,国家多地下调对新能源整车补贴额度,同时增加了对充电桩的补贴,截止2017年底,我国各类充电桩达到45万个,是2014年底的14倍。在智能寻车引导系统,城市大型商场地下停车场都配有智能寻车系统装置,车主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车牌号进行位置查询,或借助相关找车APP应用。
第二,智能设施大规模应用于各种生活场景,交通出行、停车购物、移动消费等等。随着技术与数字智能化应用的高度结合,城市生活实现多层面可持续发展。如在水务系统,四川运用NB-IOT技术(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Things)在智能抄表领域实现规模应用,解决人工入户抄表费时、费力、抄表周期长、准确度低等问题。在照明系统,江苏徐州试点首批智能灯杆,其集成沿街WIFI、摄像头、语音广播、显示屏、指示牌、环境检测(PM2.5)、气象检测、手机充电、汽车充电桩等多项功能,极具可拓展性。
以用户需求作为切入点,落实人本化服务建设
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以人为本,将市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作为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,实现惠民便民,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指数。
随着交通、医疗等服务平台的扁平化建设,更多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将会延伸发展结合,形成新产业结构,提供人本化服务。
随着交通、医疗等服务平台的扁平化建设,更多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将会延伸发展结合,形成新产业结构,提供人本化服务。
智慧城市需要打破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,凸显城市特色
国务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:到2020年,中国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。当前智慧城市成为各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热点,盲目性泛滥形成千城一面的格局。智慧城市规划思维与社会环境背景需求相匹配,造就特色优势,提升智慧城市竞争力成为未来建设的重大趋势。
究其智慧城市同质化现象原因,可以从规划设计和运行模式上分析。第一,国家试点智慧城市出台相应建设规划设计,然而因为经验不足,建设思路实施方案雷同,其他城市又多参考借鉴先行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,未根据城市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,自主研发水平有待提升。第二,智慧城市的运行条块化和单一化,多由政府主导,进行筹资投资后建设,建设实施的效果一般。